州市动态

【不负韶华 奋进跨越】龙头山:幸福生活再出发

来源:云南日报          2020-01-13 07:42:22 【字体:

涅槃重生的龙头山镇充满生机与活力

“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恢复重建完成之时,就是灾区脱贫之日”……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龙头山殷殷嘱托。5年来,地震灾区按照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的要求,紧扣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准对标对表各项政策措施,做到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两促进、两不误。

2014年那场6.5级大地震,让鲁甸县龙头山镇龙井村村民郑柏芝家3间土木结构的房子全部倒塌。如今,她一家5口搬到镇上统一建盖的两层半楼房。

像郑柏芝家一样,5年来,灾区群众通过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实现了生产生活条件大变样、社会事业大跨越、基础设施大提升、产业结构大调整,家家有业、户户安居,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群众生产生活大变样

别墅式的庭院里,三角梅盛开,山茶花绽放。76岁的邹体富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着孙儿、重孙们像小鸟一样欢快地跑出跑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会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过上吃穿不愁、看病有报销的好日子,这都要感谢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回忆习近平总书记5年前在救灾帐篷里看望夫妇俩的幸福情景,畅谈5年来的发展变化,邹体富和老伴甘正芬有说不完的话。

邹体富夫妇是龙头山镇沿河村委会甘家寨人。地震中,甘家寨被大面积山体滑坡掩埋,全村89户270人中,因灾死亡21人、失踪31人、受伤45人,成为鲁甸6.5级地震中“消失的村庄”。

恢复重建中,龙头山镇在龙头山新集镇骡马口社区拿出最好的地块,统一规划户型为一层半、二层半、三层半3种类型,建起了新的甘家寨社区。2015年12月,全村89户受灾群众全部迁入新家园。搬家那天,全村群众自发拉上“习近平总书记,我们搬新家了”的红色横幅,向总书记报喜。

如今的甘家寨新社区,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户数由地震前的89户增加到91户,人口也增加了10多人,有的利用自家小院开起了农家乐、客栈,有的跑运输,有的外出做生意、务工,生活不但安定下来,还远远超过灾前水平。

“重建起来的不仅仅是房屋和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精神。”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欣慰地说,恢复重建中,龙头山镇新建9个集中安置点,15748户重建户和531户修缮加固户,所有受灾群众如期搬入新居。全镇10个行政村、3个社区全部修通了柏油路,总里程200多公里;架设20多公里的引水管道,实现了沿河、沙坝、光明3个行政村跨村调水工程;新建12所中小学、1所幼儿园,12个村委会都建起了卫生院,和地震前相比,全镇基础设施建设至少提前了30年至50年。

龙头山镇是鲁甸6.5级地震恢复重建中的一个缩影。5年来,鲁甸灾区共有17.79万户民房修复加固,8万多户民房重建,并于2016年春节前全部完成。鲁甸县龙头山、火德红,巧家县包谷垴3个重点集镇和45个民房集中安置点全部建成,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恢复并大大超过灾前水平。

小花椒成为致富产业

“科学栽培,精心管护的花椒每亩收入上万元,常规种植、管理的花椒每亩三四千元,亩产值相差两三倍。”谈起花椒种植,60多岁的龙祥文俨然是个“土专家”。

龙祥文曾是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新街子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以来,他和老伴除了种植两亩多花椒外,还以土地入股方式加入村里的“椒林鸡”养殖合作社,并在合作社里务工,年收入近10万元。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回忆起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鲁甸地震灾区龙头山考察时对鲁甸花椒产业给予的高度评价,当年的龙头山镇光明村“花椒支书”,如今的龙头山镇副镇长的谭德军终身难忘。

谭德军说,花椒价格已从2015年的每公斤84元上涨到112元,龙头山镇花椒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不足2万亩发展到6.8万亩,花椒年产值从2.3亿元增加到3.8亿元,地震发生时的“救命树”已成为灾区群众的“致富树”,并在光明、沿河、龙头山3个村社区建成花椒专业市场。每年花椒上市季节,吸引了重庆、四川近300个老板前来收购,3个市场每天晚上人头攒动、灯火通明,形成了“花椒夜市”新景观。

“金江花椒,香麻天下”。鲁甸、巧家、永善、昭阳4个地震受灾县区地处金沙江、牛栏江干热河谷地区,本身就是花椒种植适宜区。5年来,4县区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机制”的思路,全面推进良种良法、组织化和集约化、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截至2019年底,4县区花椒种植面积已超过120万亩,年产值超过40亿元,成为昭通六大高原特色产业之一。

震前龙头山镇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隆冬时节,行走在龙头山镇,深山峡谷中,一条条柏油路蜿蜒山间,一个个青瓦白墙、美丽安全的集中安置点分外耀眼,一栋栋新居内欢声笑语,一所所学校内书声琅琅……金灿灿的阳光下, 涅槃重生的龙头山镇充满生机活力。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幸福生活再出发。”李善云告诉记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规划,历经5年的艰难与坚守、艰辛与奋斗,龙头山镇已在昔日的废墟中实现了美丽蝶变,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培训基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示范基地和“四个自信”展示窗口。

幸福生活再出发。从废墟上崛起的美丽龙头山,正依托悠久的朱提银文化、花椒产业,宜居、宜游的气候、生态等自然禀赋,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打造成为集历史文化、抗震救灾、乡村振兴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 重现“千年银都”风采,展示“花椒小镇”活力。

“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恢复重建完成之时,就是灾区脱贫之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5年来,地震灾区按照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的要求,紧扣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准对标对表各项政策措施,做到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两促进、两不误。2017年,龙头山镇光明村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8年,龙头山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清零”;2019年,鲁甸县脱贫摘帽已经公示……昭通市上百万人告别绝对贫困。

涅槃重生大跨越。5年来,鲁甸6.5级地震灾区在恢复重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中,不仅建起美丽新家园,还构筑起精神新高地,幸福新生活还在后头。


甘家寨村民甘正芬:“想把龙头山的花椒送给习近平总书记”

74岁的甘正芬有一个心愿——“到北京旅游,把鲁甸龙头山的花椒亲自送给习近平总书记,亲口告诉总书记,当年总书记要求的事件件都做到了。”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看望我们,他就坐在我和老伴的身旁,拉着我的手问寒问暖。”在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新建的甘家寨,宽敞明亮的一楼客厅里,年逾古稀的甘正芬、邹体富老人坐在沙发上,墙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与他们夫妻俩亲切交谈的照片。

地震发生那天,正在山上采摘花椒的甘正芬被地震导致的滑坡体掩埋,是老伴邹体富冒着生命危险将她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地震中,老人失去了5个亲人。

“党和政府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奋斗。”5年来,甘正芬一家搬入甘家寨新社区后,大儿子养过羊,现在又利用自家两层半的小楼开起了椒林鸡火锅店,孙子买了工程车在都香高速项目部跑运输,二儿子买了辆7座商务车跑乡村客运。两个儿子家加上老两口的收入每年已经超过50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会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生活有保障,加上儿孙们孝顺,吃穿不愁,看病大部分都在新农合报销,这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回顾幸福生活,甘正芬有说不完的话。她说,她和老伴以及子女们一直铭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党的关怀,通过努力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啦。

2017年,儿孙们出钱,甘正芬和甘家寨的7位老人结伴组团到泰国旅游。平生没有出过国的老人由此产生了一个念头:趁身体还好,到北京旅游,将龙头山的花椒送给习近平总书记,并将鲁甸地震灾区发生的变化亲口告诉总书记。


感恩自强的谢维礼

谢维礼(左)观看视频

2019年1月19日,雪后放晴的龙头山地震灾区,习近平总书记一句“你们受苦了,我一直牵挂你们”的话语,让痛失6位亲人的谢维礼铭记至今——自己紧紧握住习近平总书记的手,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力量。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2015年11月29日,谢维礼没花一分钱,搬进了在原址上重建的108平方米楼房。乔迁之际,海尔电器为他送来电视、洗衣机、冰箱、取暖器等家用电器,其他爱心人士送去了沙发、茶几等常用家具。

5年来,在感受社会大爱的同时,谢维礼也在用行动回报着社会:在修建谢家营盘社道路时,主动将自家的土地无偿捐出,用于建设社区道路和公共活动场所;作为孤身一人的老人,镇村两级把他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谢维礼却说:“我身体还好,山上还种有100多棵花椒树,生活没有问题,坚决不当贫困户。”

如今,在鲁甸龙头山镇,像谢维礼这样的群众还有很多。在他们身上,体现着灾区感恩、自强、乐观、向上的精神。


返乡创业的甘永蕊

甘永蕊在做技术示范

在鲁甸地震中,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甘家寨的甘永蕊痛失6位亲人。作为家中的顶梁柱,震后最初的两三年,就靠他一个人在外务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为解决不能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困难,2018年初,在鲁甸县妇联的帮助指导下,常年在外务工的甘永蕊带领4个年轻人一起回到老甘家寨,在龙头山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省红十字会的帮助下,创办了鲁甸银科电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弹簧连线生产销售和电子元器件、五金配件加工生产,吸纳了14名党员和16户入股,让61名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稳定就业。

2018年以来,公司先后获得省级巾帼脱贫示范基地、昭通共青团“百千万”工程青年创业示范基地等称号,甘永蕊也成为返乡创业、助推脱贫致富的典型。2018年6月,在甘家寨党支部的推荐下,甘永蕊被群众高票推选为骡马口社区居委会主任。


红石岩堰塞湖 “变身”水利枢纽工程

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整治工程现场

历经5年的治理,2018年12月20日,地处昭通鲁甸、巧家和曲靖会泽3县交界的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下闸蓄水,曾经是“悬在灾区群众头上的一把剑”的堰塞湖终于“变身”集供水、灌溉、防洪、发电为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昭通、曲靖两市3县区6万多群众受益。

根据规划,红石岩堰塞湖整治工程完成后,水库具有季调节性能,总装机容量达到201兆瓦。此外,工程还将实现灌溉面积6.3万亩、供水人口6.91万人的良好效益。

项目经理张冬云介绍,红石岩堰塞湖治理首开世界先例,600米边坡治理成世界堰塞湖治理之最,2017年被列为365bet体育投注在建10大工程进行督建。

红石岩堰塞湖治理完成后,还将保留部分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景观,在堰塞体上还将建成一个灾后博物馆并打造成为旅游景点,为灾区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      分享到: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365bet体育投注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365bet体育投注人大常委会 | 政协365bet体育投注委员会 | 365bet体育投注监察委员会 | 365bet体育投注高级人民法院 | 365bet体育投注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365bet体育在线我们
主办单位:365bet体育投注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